佛菩萨的衣饰庄严

藏传佛教对于法门传承的慎重严谨,不论从藏经翻译、学院制度,还是修持仪轨里都显而易见,我们所见到的唐卡塑像中,人物的规格和色泽搭配亦是严格遵从传承仪规,甚至在衣饰的身庄严上,针对不同法门传承的特色与功德,其搭配都明显不同,如下简单介绍四种较俱代表性的部份: 《报身佛十三庄严》 又分为绸缎五法衣、珍宝八饰 [1]绸缎五法衣 1,悬挂在蓝绸缎冕旒后面的飘带2,挂在五方佛冠下的冕旒3,俱有金色图纹的白绸缎肩帔(若要完全遵照画唐卡的规范,应该在左肩腋下至右肩腋下,画一条称为阴阳鬘〈腋络〉的饰品)4,从上衣袖口至手掌,披垂而下的绿色绸缎5,覆盖下半身的内裙,以及其他各种下裙(按照普遍的佛像画法,裙身全部涂成红色,或者裙摆缘边部分涂红色,其余裙身部份上另四色的画法) [2] 珍宝八饰 1. 珍宝头冠2. 耳饰3. 颈饰(项链)4. 臂镯5. 珍宝肩饰6. 珍宝长肩饰7. 手镯8. 足镯以上共称为报身佛十三庄严。 《密乘本尊空行的骨饰六庄严》1,由头顶至发髻间的32条格纹骨鬘2,颈间的16条格纹骨鬘项链3,由后背至胸前的122条格纹骨鬘肩饰4,内裙上64条格纹骨鬘的腰带缨络5,手腕及手臂的骨饰6,脚上的骨饰(或者将手和脚的骨饰合算为一种,另加上耳饰为第六庄严,此乃表征六度波罗密多的意义) 另有其他名称与算法,例如:1,左右肩膀的骨饰摩尼宝2,胸前的骨鬘莲华3,背脊的骨饰金刚4,肩胛的骨鬘轮… 以上为基本的骨饰庄严。 尸陀林八庄严:又分为愤怒尊三披衣、配饰二庄严、敷涂三甘露。 [1] 愤怒尊三披衣 偶有无明众生批评,密乘本尊身相血腥,非大悲种,殊不知此乃法及功德之表征也!披带血皮的意义,代表降伏三毒烦恼,无畏及获得任运自在… 1,人皮。以菩提心摧坏贪欲2,象皮。以十力蠲除愚痴3,虎皮。以奋迅勇猛之力降伏嗔恨 [2]…

藏传佛教僧众服饰源流

藏传佛教的僧人身着红色僧服,头戴红色或黄色的僧帽,这种独特装束令信徒肃然起敬。在佛教中僧人为三宝之一,把僧衣视为佛衣,十分珍惜。就连一块红布头加以供奉,绝不亵渎。 佛教起源于印度,自然僧服也起源于印度。当年,释迦牟尼视世间一切富贵荣华为苦难的根源。抛弃了社稷王位,在清净塔前自我受戒,削发为僧时,脱去俗衣俗服,穿上了表示出家的衣服。从此以后,凡是入佛门的僧人,释迦牟尼都让他们效仿自己,身着出家衣服这成为制度。释迦牟尼所规定的僧服有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僧服与外道所穿的不一样,二是僧服具有因时因地性,三是没有任何饰物,四是符合戒律要求。 律经上说,比丘有十三件衣物。即朗袈(重复衣,袈裟)、喇奎(上衣)、夏木特(裙)、夏木特森(副裙)、唐奎(下衣)、委森(掩腋衣)、委森森(副掩腋衣)、东其(拭面巾)、纳森(护腋衣)、延嘎普(护疥衣)、扎赛(剃发衣)、顶娃(敷具)和亚奎(雨衣)。这十三件衣物的尺寸大小、色彩和式样都应严格按照律经选材缝制,而不能随意制做。 比丘们在使用上述这些衣物时应想到衣服只不过是用来遮体而已,一切用具都不是永恒不灭的。应意识到之所以着僧服是用以区别于外道,区别于世俗的人,也是用来提醒自己是释迦牟尼的虔诚的信徒和追随者的,而不是用来装饰打扮自己的奢侈品。因此,这些衣物绝不能做成华丽的,不能有任何装饰物。比如,腰带上不能饰以珍宝等缀物,也不能用小铃等响动的坠子。俗人的衣着往往出于打扮,出于显示自己的财富目的。僧人的衣物颜色选择也有严格规定,只能是红、蓝、赤黄三种颜色。

哈达(Khatag)

哈达(藏语: ཁ་བཏགས། :KhabTags/ khadag 是用长方形绢布制成的敬吉祥物。1,颜色白、清净,无染,诚信2,质感柔软,和平,宽容,尊敬3,身高长度,长寿,常久,永恒4,无修流,无限,真实,自然哈达大都为白色,象征纯洁、黄色繁荣,红色关怀、绿色事业、蓝色为永恒等不同种类颜色。哈达长短不一,一般为二至四尺,也有一丈多长的。哈达一般是生丝织品,稀松如网,也有以丝网为料。质料也有很多种类,大多数人们不计较质料的优劣,只要能表达对上尊者的敬意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