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僧众服饰源流

藏传佛教的僧人身着红色僧服,头戴红色或黄色的僧帽,这种独特装束令信徒肃然起敬。在佛教中僧人为三宝之一,把僧衣视为佛衣,十分珍惜。就连一块红布头加以供奉,绝不亵渎。

佛教起源于印度,自然僧服也起源于印度。当年,释迦牟尼视世间一切富贵荣华为苦难的根源。抛弃了社稷王位,在清净塔前自我受戒,削发为僧时,脱去俗衣俗服,穿上了表示出家的衣服。从此以后,凡是入佛门的僧人,释迦牟尼都让他们效仿自己,身着出家衣服这成为制度。
释迦牟尼所规定的僧服有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僧服与外道所穿的不一样,二是僧服具有因时因地性,三是没有任何饰物,四是符合戒律要求。

律经上说,比丘有十三件衣物。即朗袈(重复衣,袈裟)、喇奎(上衣)、夏木特(裙)、夏木特森(副裙)、唐奎(下衣)、委森(掩腋衣)、委森森(副掩腋衣)、东其(拭面巾)、纳森(护腋衣)、延嘎普(护疥衣)、扎赛(剃发衣)、顶娃(敷具)和亚奎(雨衣)。这十三件衣物的尺寸大小、色彩和式样都应严格按照律经选材缝制,而不能随意制做。

  1. 朗袈(南加)
    朗袈是把黄布剪裁成布条缝制而成的。是袈裟的一种,朗袈是比丘在礼佛、化缘、讲经、听经、参加仪轨聚会等时所穿的卜衣之一而不是常服。朗袈大小和条数根据比丘僧人的身材来确定大小种大的朗袈是用二十一片或二十二片或二十五片布条缝制而成的。中等朗袈是用十五片或十七片或十九片布条缝制而成的。小的朗袈用九片或十一片或十三片布条缝制而成的。其大小和片数是根据比丘僧人的身材来确定的,大中小各类内又分三类。朗袈须用裁布缝制,并且要缝成网格状,是用方形的绸布拼缝成鱼鳞状的。即由中间向两边一块压一块,并且留有大小一致的边头,横向边头的缝线是交错的,选用裁布意在除却贪恋之心,缝制成网状是用以区别于外道的袈裟。
    释迦牟尼最初设计的袈裟并不是网格状的。有一天摩竭陀国的国王影坚王外出时路遇外道师,国王误以为是佛教僧人便顶礼叩拜。据此,释迦牟尼特意规定佛僧的袈裟必须缝制成网格状的以示区别。律经规定,比丘应把朗袈视为珍贵用品。只有受过比丘250条戒才可着朗袈,沙弥等没有资格着朗袈
  2. 喇奎
    喇奎即上衣,是沙弥和比丘白天穿的上衣。喇奎由布条和副布缝制而成,大小与朗袈相同。
  3. 唐奎
    唐奎即下衣,是比丘所穿的网格裙,由五条一副半布缝制而成的。
  4. 夏木特
    夏木特即白天穿的下衣裙,它是用来防止唐奎染汗的。大小与唐奎相同。在藏区沙弥穿夏木特,一般比丘不穿夏木特。
  5. 夏木特森
    夏木特森即夜间所穿的内裙,尺寸与唐奎相同。
  6. 委森
    委森即白天所穿的内上衣,相当于汗衫。意在防止汗湿袭裴,尺寸与上衣相同。
  7. 委森森
    委森森即夜间着于上衣内的内衫,尺寸与上衣相同。
  8. 东其
    东其即拭面巾,是一肘见方的辣脸布。
  9. 纳森
    纳森即比丘在患脓疮病时所穿的衣服,大小与喇奎相同。
  10. 延嘎普
    延嘎普即覆疮衣,是比丘用以遮护疥疮的。尽寸为长六肘、宽三肘。
  11. 扎赛
    扎赛即剃发布,是比丘剃发时用来装剃下来的头发的。尺寸为长三肘、宽一肘半。
  12. 顶娃
    顶娃是比丘夜间睡觉时铺的垫子,长三肘、宽二肘六指。不能大于这个尺寸,否则就成为孽根。
  13. 亚奎
    亚奎即比丘在夏季遮雨的布,长九肘,宽三肘八指。不能大于这个尺寸,否则就成为孽根。

比丘们在使用上述这些衣物时应想到衣服只不过是用来遮体而已,一切用具都不是永恒不灭的。应意识到之所以着僧服是用以区别于外道,区别于世俗的人,也是用来提醒自己是释迦牟尼的虔诚的信徒和追随者的,而不是用来装饰打扮自己的奢侈品。因此,这些衣物绝不能做成华丽的,不能有任何装饰物。比如,腰带上不能饰以珍宝等缀物,也不能用小铃等响动的坠子。俗人的衣着往往出于打扮,出于显示自己的财富目的。僧人的衣物颜色选择也有严格规定,只能是红、蓝、赤黄三种颜色。